资源枯竭型企业转型重生的“徐矿样本”
-
- 发表于:2022-10-28 浏览量: 1425 来源: 未知
拥有139年煤炭开采历史的江苏徐州矿务集团,上世纪70年代曾是全国十大千万吨级煤炭大局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累计产煤10亿吨。2015年以来,该集团在徐州本部相继关闭了6对矿井,核减产能790万吨,涉及人员2.1万人,本部矿井由高峰时期的18对到目前仅存年产能180万吨的张双楼煤矿1对。
随着本部煤炭资源的枯竭,产业如何接续、人员如何安置、生态如何治理等问题,摆在了4万多名徐矿人面前。加之内部管理等因素叠加影响,到2017年上半年,企业亏损严重、历史负担沉重、项目发展停滞、发展方向不明……
所幸,这不是一个悲惨故事的开端,而是一条奋进之路的开启。截至2020年底,徐矿集团实现了困境突围、转型重生的蝶变:布局建设六大能源基地,有效解决了产业接续问题;服务外包运营项目36个,年创收30亿元,安置了1.1万名职工;4年来累计实现经营性现金净流入超147亿元,创造经营利润100亿元,在岗职工工资基本实现翻番,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型企业转型重生的“徐矿之路”。
“五满理念”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
企业能有今天的发展,徐矿人认为主要得益于“五满理念”引领。这是4年来,徐矿集团党委践行新发展理念,总结凝练出的具有徐矿集团特色、符合时代精神、得到职工认可的精神内核。
“五满理念”,即以满怀对党的忠诚举旗定向、以满眼都是资源的理念经营企业、以满眼都是人才的理念选人用人育人、以满腔的家国情怀造福职工、以满满的正能量凝聚人心。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是国有企业的“根”和“魂”。据介绍,徐矿集团党委现有52个直属基层党委(总支)、465个基层党支部、9221名党员,党员数占职工总数的33.6%。徐矿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冯兴振表示:“陷入迷茫之时,以旗帜鲜明讲政治廓清思想迷雾;走出困境之际,以讲大局、讲责任、讲规矩凝聚清风正气;大局稳定之后,以党建‘五大工程’推动企业行稳致远。实践证明,旗帜鲜明讲政治、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是企业走出困境、转型重生的根本保证。”
“满眼都是资源的理念在徐矿集团特别有价值。”徐矿集团经济运行部部长、政策研究室主任邓国新说,徐州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矿井关闭后产生了大量的闲置资源,徐矿集团现有3万亩土地、200公里铁路专用线、200公里电网,还有众多存续的产业。怎么将废弃资源转换成发展优势?徐矿人的做法是融入地方发展规划,与当地政府协同将其变废为宝。
据介绍,徐矿集团先后与徐州市贾汪区合作,利用原权台矿、旗山矿工业广场,建设了生态文化特色小镇;与徐州市政府、华为公司合作,利用原庞庄矿工业广场建设了淮海大数据项目;积极利用区域电网资源开展配售电业务,签约电量210亿千瓦时;盘活徐州地区120公里铁路专用线资源,发展现代物流产业……
满眼都是人才的理念,即始终把人才当成最宝贵的财富、最大的战略资源,并为每个人提供优良的成长环境,让每个人感受到尊重和认可。徐矿集团现有4万多名干部职工,该集团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三才”工作法,坚持“人人是人才、人人能成才、人人展其才”;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和年轻干部培养工程,4年来,“80后”中层管理人员占比由7%提高到了35%。
徐矿集团新一任领导班子庄重承诺,“让全体徐矿人过上好日子”。他们开展了以“百年徐矿、业兴家旺”为主题的家文化建设,做好“涨工资、提待遇、美环境”三件大事。
该集团还承诺“不让一名职工下岗”。职工收入2017年恢复性增长35%、2018年同比增长15%、2019年同比增长15%,2020年同比增长8%,内退及放假人员工资收入实现同步增长。4年来,徐矿集团用于改善民生支出超过30亿元。满满的正能量正助力徐矿集团继续前行。
创出资源枯竭型矿区转型“三大样本”
“徐矿集团因煤而生、因煤而兴,也因煤而变,作为拥有139年煤炭开采历史的‘百年老店’,其主业是煤炭,发展根基在煤炭,竞争优势源于煤炭。”冯兴振近日在回溯徐矿集团4年工作经历时写道,“面对资源枯竭、发展不前的双重困境,我们必须聚焦主业,坚定不移干应该干、能够干、干得好的事。”
围绕“困局怎么破、新局怎么开、路子怎么走”,2017年,徐矿集团坚持群众路线,深入开展“走访转”活动,征求各类意见建议1422条,并据此确立了“以煤电化产业为主体、以盘活存量资源和开发无形资源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战略。
“我们资源枯竭了,但品牌技术力量还在,如何把人员包袱转化为创效财富,将其转变成现实生产力?我们想到的是顺应国家煤炭开发布局由东向西转移战略,紧抓江苏省际能源合作方针政策,把‘战场’由东向西转移。”邓国新说。
徐矿集团布局了“蒙电送苏”“陕电送苏”“晋焦入苏”“新疆煤电化”“一带一路”能源服务和江苏清洁能源六大基地,2017年以来新增煤炭产能1110万吨,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32万千瓦。目前,该集团拥有生产矿井8对,年产煤炭5000万吨(其中自有产量2500万吨);参控股电厂18个,权益装机容量1170万千瓦。2018年,其新疆天山公司俄霍布拉克煤矿年产能扩增至750万吨,成为新疆目前规模最大的井工煤矿;2020年,其内蒙古乌拉盖2×100千瓦电厂项目得到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核准,成为国内首个百万千瓦机组褐煤发电项目……
“‘战场’的转移解决了我们的饭碗问题。只有坚守主业、推动战略转移,才能端稳饭碗。”邓国新说。在战略转移的同时,该集团能源主业的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目前煤炭板块对集团每年的利润贡献率超过80%。
战略转移能解决一部分职工的就业问题。以前东部大矿有几千人,现在西部现代化矿井只需几百人。剩下的人怎么办?徐矿集团专门做了调研,煤矿职工大部分四五十岁,到社会上已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而现在很多地方缺煤矿工人,把他们推向社会是“包袱”,组织起来发挥好优势就是创造资源。
徐矿集团副总工程师胡长浩介绍,2017年以来,徐矿集团把服务外包作为战略产业发展,“与行业内大企业集团相比,徐矿集团没有规模和资源优势,但徐州矿区煤层赋存条件差,我们积累了一整套与恶劣地质条件打交道的技术和经验”。
“集团还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胡长浩表示,除托管煤矿外,徐矿集团的服务外包已向电力维护和运营、工程、救援等多领域延伸,并带动地面辅助、后勤物业等相关人员走出去。
截至2020年底,徐矿集团服务外包涉足6个国家和国内8个省份,解决了1.1万人的就业问题。其中最让徐矿人称道的,是其与中机集团共同运营的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矿项目,已连续合作16年。
在解决“战场”往哪里接替、人员往哪里转移问题的同时,徐矿人还在研究关井后衰败的矿区怎么办。
徐矿集团资产开发管理部部长王向阳介绍,徐矿集团在徐州地区历史上共有18对矿井,累计形成采煤塌陷地24.9万亩。以前采煤塌陷地治理以支付给地方政府治理费用为主。近几年,徐矿集团将“坚定不移融入地方发展”作为“三大使命”之一,以政府主导、企业配合的思路,将压煤村庄搬迁、采煤沉陷区治理和生态修复融入地方乡村振兴战略。
徐矿集团综合运用多种技术高标准修复采煤塌陷地,配合地方政府建成潘安湖、九里湖、安国湖等一批国家级生态湿地公园,压煤村庄搬迁集中建设的马庄村、车村、汉居雅苑、安国汉之源特色小镇等成为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
据介绍,徐矿集团累计投入资金47.85亿元,治理采煤塌陷地22.4万亩,搬迁村庄274个,安置村民4.86万户、16.9万人。
在生态优先的基础上,该集团抢抓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机遇,积极盘活土地、采煤塌陷地、铁路、电网等资源,与政府协同做好经济转型文章。
但邓国新坦言,徐矿集团转型也有其特定条件——徐州地处华东地区,是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又在江苏这个经济发达地区。
“五血疗法”助力企业轻装前行
邓国新说,战略很重要,但如果落实不到经营中,好战略也是没有用的。“徐矿之路”能走出来,也因有“徐矿之治”作支撑。
因矿井关闭,大量职工面临下岗,加之内部管理等因素叠加,2017年初的徐矿集团,“犹如身染沉疴的病人”。2017年下半年,徐矿集团党委提出采取“五血疗法”助企业走出困境。
首先是扭亏“止血”。“徐矿集团是老企业,摊子大,到2017年这任领导班子接手时,有27家亏损企业,一年亏损10亿元。”邓国新介绍,徐矿集团提出,“不消灭亏损就消灭企业”,集团领导分别包保亏损企业,一企一策,深入分析亏损因素,对症下药。
冯兴振带头包保了已连续亏损22年的华东机械公司,深入企业开了5次现场会,换团队、强管理、减负担。其他企业也针对实际情况精准发力。对于不符合徐矿集团发展战略,也没有技术人才支撑的企业,及时“断腕”止损。尤其对2014年至2017年上半年投资设立的11家亏损严重的新兴产业公司进行了清理,稳妥退出了7家。
扭亏“止血”当年即见到成效,后来几年更加显著。目前,27家企业中,有10家实现扭亏,10家清理退出,2家实现盘活,全集团基本消灭了经营性亏损。
其次是创效“造血”。“不是说盈利的企业就不问了,要把更大的精力放在创利大户上,给好政策,让他们做出更大贡献。”邓国新说。
煤炭开采是徐矿集团的看家本领。2017年以来,该集团确保煤炭主业保持稳产高效,自有和服务外包煤矿累计生产煤炭1.2亿吨,煤电化主业累计实现利润82亿元,是支撑企业转型发展的中流砥柱。通过不懈努力,其所属新疆天山矿业公司年产能由400万吨核增至750万吨,平凉新安煤业公司年产能由90万吨核增至150万吨。
三是创业“补血”。面对江苏省内无接续资源、本部矿井相继关闭的局面,徐矿集团依托品牌、技术、人才优势,“从省内到省外、从境内到境外、从重资产到轻资产”,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现从事服务外包的职工有1.1万人,超过全集团产业工人总数的一半。该集团首次将服务外包作为一个重要产业来发展,确保产业不断、管理不乱、队伍不散。现服务外包产业年创收30亿元。
四是融资“活血”。这几年,徐矿集团以开放的理念,从“独立”走向“协作”,积极搭建企企、政企、银企、校企、研企五大合作平台。例如,徐矿能源股份混改吸引了交银投资等7家单位参与战略投资,并于今年4月1日进入上市辅导期;与中泰证券合作,成功发行15.3亿元非公开公司债……该集团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银行授信达300亿元。
五是防控“抑血”。据介绍,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期间,徐矿集团投资也曾出现过波折,“企业发展,一定要做好投资风险防控和经营风险防控。这几年我们基本有效防范和化解了投资风险。”邓国新介绍。
实施“五血疗法”,徐矿集团生产经营持续稳健向好,盈利能力明显增强,经营状况实现根本性好转,4年来,累计偿还债务及利息100亿元。
除了“五血疗法”,邓国新认为还要坚持“双轮驱动”。“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需要新的内生动力。特别是传统企业,什么是最可持续的动力引擎?科技和资本!”
他表示,徐矿集团之所以能“走出去”,还是依靠过硬的煤炭开采和电力运维技术,技术上不断领先是“走出去”的王牌。例如,为治理矿井的地质灾害,徐矿人研发的“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矿强富水含水层下特厚煤层安全高效开采关键技术”,2020年获得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今年4月,“百年徐矿”吹响了上市集结号,徐矿能源股份完成混改进入上市辅导期。邓国新说:“当一个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必须借助资本市场,产融结合才能实现裂变式发展。徐矿转型后得以重生,以后还要腾飞。”
记者手记
徐矿的探索难能可贵
当下煤炭转型有两条主线,一是以智能化建设为代表的产业升级,二是开采历史悠久的资源枯竭型矿区及老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
智能化建设是新生事物,它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方向,也能迅速见到实效,因而吸引了行业内外更多的关注。而资源枯竭型矿区及老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难度系数更大,非但不太容易见效,反而常让人有一种无力感,因而,似乎较少被谈及。但这又确是个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随着开采年限的增加,我国东部、东北、西南、中部不少老矿区资源逐渐枯竭,产业转型、人员安置、生态治理、社会稳定……问题不会因为被忽视而自动消失。
拥有139年开采历史的徐矿集团,曾是中国煤炭工业改革的先锋。1983年在全国煤炭系统率先实行经济总承包,1992年率先放开煤炭价格走向市场……当2015年以来,徐州本部相继关闭6对矿井,仅剩下1对生产矿井时,“百年徐矿”又一次开启了艰难的“探路”之旅。没有经历过骨干矿井如此密集关闭退出的企业,很难真正体会这个过程有多艰难。
所幸,徐矿集团不仅挺过来了,还探索出了一条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转型重生的“徐矿之路”。对于煤炭行业,尤其是正在经历或即将面临骨干矿井相继关闭退出的煤炭企业来说,徐矿经验的价值,绝不亚于某项关键技术的突破。
因为想把主要精力放在介绍徐矿转型的理念、战略和战术经验上,这篇稿件没有过多涉及具体的故事。其实,即使4年内在岗职工人均收入翻番,像徐矿集团这样的老国有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仍很有悲壮感,四五十岁、上有老下有小的职工背井离乡二次创业,仍有很多让人忍不住落泪的故事。所以,还是希望资源枯竭型矿区及老煤炭企业的转型发展和在时代洪流中坚强不屈、奋勇拼搏的这些企业的职工,能得到各界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13865542663 :科技创新助力煤企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