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城“实验班”的绿色突围
-
- 发表于:2021-10-08 浏览量: 460 来源: 中国煤炭报 作者:记者 陶冉 麻文斌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世界性难题。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煤炭资源型城市更需思考如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丰富完善城市功能。在此过程中,部分老牌煤城的探索与实践,或许会给更多仍在爬坡过坎、艰难转型的城市开启思路,提供镜鉴。
今年7月底,黑龙江煤炭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高峰论坛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召开,探讨以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为试点的煤城转型问题。
七台河市作为黑龙江省四大煤城之一,盛产优质主焦煤,目前已累计生产优质煤炭6亿多吨,煤炭产业曾一度占全市GDP的一半以上。不过,如今的七台河市正面临着煤炭资源枯竭问题。由于煤炭资源逐渐枯竭,七台河市被国家列入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
七台河市作为一个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在我国并非个例。据《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年)》,目前我国共有262个资源型城市,包括141个成熟型城市和67个衰退型城市。
2018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城市安全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提出的加强城市安全源头治理、健全城市安全防控机制、提升城市安全监管效能、强化城市安全保障能力、加强统筹推动等,对城市安全发展提出了确切要求。
对于资源型城市——煤城而言,其发展作为全国城市安全发展的重要一环,更是多出了一条绿色底线、安全红线。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煤炭资源型城市需要思考如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控制总量,提高能效,实现跨领域、多能耦合发展,始终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党委书记刘峰表示。
首要议题:重建采矿迹地生态
对于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而言,重建采矿迹地生态是城市安全发展首先需要面对的议题。
面对煤城生态空间面临的采矿及城镇化双重威胁,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研究所所长常江表示,实施“城市双修”(城市修补、城市生态修复)工程是采矿迹地生态修复的重要途径。
以安徽省淮北市为例,从改革开放初期至1995年,该市累计治理约3000亩采煤塌陷地,开启了全国采煤塌陷地复垦治理的先河。
在长期的摸索实践中,淮北市从塌陷深度入手,逐渐形成“深挖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的综合治理利用模式。
“深挖湖”,即对朱庄矿、双龙矿、杨庄矿等6处矿井开采形成的塌陷区域进行深挖造湖,建设中湖、南湖、东湖、乾隆湖4个生态公园。“浅造田”,即对塌陷深度在0.5米以内的浅层塌陷区域,采取“推高填低”平整土地的方法,按照“田成方、路相通、沟相连、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综合治理成高标准农田。“不深不浅种藕莲”,即对塌陷深度在0.5米至2米的塌陷区域,采用“挖深填浅”的方法挖塘,发展种植养殖业。
以治理成熟的4A级景区——南湖湿地公园为例,这片因采煤沉陷陆续形成的连片塌陷水面,经淮北市委市政府组织规划,经清华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专家和相关负责人实地调研,历经数年建设,形成了今天的好风景。
南湖公园内,植物100余科,仅湿地植物就达36科74种,各类候鸟20余种,水生鱼类18种,还有各种鼠兔、草兔、黄鼠等湿地兽类。每年都有大量候鸟,如大雁、白鹤在湿地公园栖息,还有数千只其他鸟类在此过冬。
去年年底,淮北市中湖(绿金湖)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入选自然资源部的社会资本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案例(第一批)。
市民在淮北市采煤塌陷区改造成的南湖公园内玩耍
据淮北矿业集团资源环保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项目总治理面积3.61万亩,形成可利用土地2.45万亩,水域1.16万亩,总蓄水库容达3680万立方米。
如今,驱车驾驶在绿金湖一岸,另一岸清晰地呈现出一道城市边际线。去过香港维多利亚港、上海陆家嘴的人,会觉得这番景色尤为熟悉。美丽的湿地公园、宜人的环境气候,吸引了周边城市居民前来旅游、拍婚纱照。
除淮北市外,更多煤炭资源型城市正在因地制宜治理,以生态红利为高质量发展赋能。
以煤炭和水泥为主导产业的陕西省铜川市,近年来通过大力实施节能减排综合示范、生态保护修复、黑臭水体治理等项目,主动关闭21处地方煤矿,全面拆除落后水泥生产线,实施华能照金电厂超低排放改造,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采矿迹地面积占中心城区比率近43%的江苏省徐州市,提出“矿地一体化”资源统筹管理理念,通过对煤炭、土地、水资源的协调利用,在时间、空间上统筹考虑矿业权设置、开发利用与土地资源使用,对矿产和土地资源进行科学规划,取得了良好成效。
科技先行:以创新促进煤城高质量发展
我国上百个煤炭资源枯竭型城市,几乎面临着共同的发展挑战: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顶梁柱”被吃干榨净,经济发展不平衡,城市居民工作环境单一、职业发展受限。为此,如何注入新鲜血液、寻找城市发展新动能,成为资源型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典型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七台河市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发展新模式。“一座城市要想在通往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必须强化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构筑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先发优势。”七台河市委书记王文力说。
近年来,通过摸底企业需求、开展政企座谈会、开展校企对接会等行动,七台河市梳理需求、寻找专家,为联顺生物科技公司、鹿山紫顶新能科技公司、宝泰隆新材料公司、升华医疗公司、鑫科纳米公司5家企业搭建了一对一的专家帮助渠道。
通过渠道搭建,宝泰隆新材料公司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王胜平建立联络。天津大学化工学院通过云课堂为该企业在煤化工、石墨烯、新材料、医疗器械等领域提供最新的学术观点。
在宝泰隆新材料公司下属的石墨烯新材料公司,一幅画作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同行人介绍说,这是一幅石墨烯远红外电热壁画,以石墨烯、碳纳米管材料为导电介质,使用寿命长、升温速度快,通过远红外线辐射散发热量,达到美化室内环境、给房屋供暖的目的。
据悉,石墨烯新材料公司拥有大鳞片、高品位大型石墨矿,石墨平均品位为9%,局部品位可达40%以上。该公司通过石墨采选、深加工,与现有煤化工产品相结合,生产出不同种类、不同用途的石墨新材料产品。
在鹿山紫顶新能科技公司中试厂区,记者在一张桌子上看到展示着该公司近期中试出来的合成燃油(汽油)样品。浅黄色的燃油在器皿中晶莹剔透,很难想象出这是二氧化碳合成的。
黑龙江鹿山紫顶新能科技公司利用吸附装置收集周边电厂的二氧化碳
“黑龙江省是原料输出省份,原料很少产生附加值,地下资源逐渐枯竭。”鹿山紫顶新能科技公司负责人介绍道,“七台河市的工业余热、高纯度二氧化碳资源比较丰富,为此我们研发了等离激元人工光合二氧化碳制备清洁燃油技术。该技术的突破将推动能源领域发生革命性变化。”
据介绍,这项技术利用金属纳米催化剂的等离激元效应,将工业废气中的二氧化碳、非饮用水,用阳光或者废热在温和条件下进一步合成长链烃,给二氧化碳重新赋能。
如今,已有更多力量参与进来,以科技创新促进煤炭资源型城市高质量发展。
2019年,在黑龙江省举办的第21届中国科协年会上,中国科协部署打造“科创中国”服务品牌,组织开展服务科技经济融合发展行动,将黑龙江省列为试点省份。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黑龙江省科协、黑龙江龙煤集团共同签约建立了七台河市、双鸭山市、鹤岗市、鸡西市4个煤城一体化对接合作协同机制。
发展模式:围绕煤炭还是跳出煤炭?
和目前很多资源濒临枯竭的煤城不同,据最新勘测数据,同为煤城的贵州省六盘水市,目前煤田可靠储量仍有711亿吨(2000米以浅),探明储量有164亿吨。
据六盘水市能源局(六盘水市煤炭局)调研员陈嵩介绍,从探明储量看,按回采率因素和考虑每年开采8000万吨估算,六盘水市的煤炭资源还能使用140余年。
因煤而起、因煤而兴的城市,其发展离不开内部资源带来的外部效应。长期以来,煤城的转型发展往往单纯依靠煤炭做文章。从煤炭开采到煤炭服务,从煤炭产业链上游到产业链中下游,从利用煤炭资源本身到加工生产煤化工原料,这些有益尝试让煤城以煤炭为中心,向多元化方向扩展。
不过,一旦城市对于资源过分依赖,作为关键因子的“资源”,便具备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能。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长期过度开采导致资源枯竭,伴随产生的,还有包括环境安全、经济发展安全、居民生活安全等问题在内的城市发展安全问题。
对于资源尚未枯竭的煤城,围绕煤炭做文章的路子还能不能走?
“淘汰落后产能有助于煤炭产业的健康发展,但也要让先进产能发挥更大的作用。”陈嵩说,“避开煤炭做转型,不如依靠煤炭做转型。”数据显示,2020年,六盘水市新增释放煤炭优质产能1120万吨,煤炭资源就地转化率达80%以上。
在发展煤炭产业的同时,利用六盘水市的天然优势——位处云贵高原、夏季平均气温19.7摄氏度,该市制定了围绕“凉都”发展全域旅游城市的思路。
“在城市转型方面,我们主要有三个思路。”六盘水市政府相关负责人说,“一是围绕‘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做文章。二是打造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城市。三是围绕‘凉都’发展全域旅游。”
不过,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春节以来文化旅游市场低迷。六盘水市结合市场需求,制定了《六盘水市2020年旅游优惠激励措施(试行)》及《六盘水市文旅消费行动方案》,千方百计让经济活起来。
“以前,有景无路、有景区无设施的情况很普遍。”六盘水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相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六盘水市将曾经的旅游业短板变成了优势,旅游业增幅连续多年排名全省第一。”
除围绕煤炭做文章外,六盘水市给出了煤城发展新思路——围绕城市气候条件、地理位置、人文环境等,探索出一条从城市本身出发、通过拓展城市功能来促进城市转型的新路子,总揽大局、双线并进、平衡发力、合理过渡,实现城市发展的战略性安全。
聚焦软实力:溯源文化 兜底民生
资源型城市一般都拥有深厚的文化积淀,既有工业文明的非物质遗产,也有老矿区、老厂房等工业遗迹,在新时代依然具有重要的开发价值。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要注重文化遗产的挖掘、抢救、整理和保护,规划文化产业,健全文化市场,将文化遗迹的修复保护与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各种文化业态的培育相统一。要把文化作为新动能,把文化符号转化为产业符号、经济符号,为城市转型发展注入新活力。”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特约研究员李智远表示。
在煤城河北省唐山市,如今工业旅游已成为其转型发展的新名片。
今年4月,“唐山南湖·开滦旅游景区”正式向公众开放。该景区由唐山市委市政府牵头,把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和南湖生态公园以“铁路源头游”的方式连接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一线两片”景区。
记者来到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内的开滦博物馆,寻觅中国路矿之源的历史遗踪,学习科普知识,体验别样的煤炭文化。据介绍,开滦博物馆内有48件一级文物、72件二级文物、326件三级文物。
在开滦博物馆地下二层,经过一条专门开凿的百米斜巷——时空画廊,就可以到达由有百年历史的半道巷改造而成的“井下探秘游”入口。游客在地下50米左右的井下巷道内,可以真实感受煤炭开采方式的历史演变。
不过,在煤炭工业遗产改造与发掘上,不少地方仍然存在保护与发展不平衡、“叫好不叫座”等现象。如何更好挖掘煤炭工业文化遗产这座富矿,还需多方共同探讨、共同发力。
此外,资源型城市不同程度地存在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老化、棚户区点多面广、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李智远表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应把完善城市功能、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交通、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短板问题。
在七台河市棚户区改造居民区,记者看到两侧楼房整齐排列,道路通畅宽阔。据悉,近年来,通过沉陷区综合治理、中央下放地方煤矿棚户区及采煤沉陷区居民区改造,七台河市有10余万居民从破旧的平方搬入楼房,居住条件得到极大改善。
除煤炭企业的积极探索外,我国也从宏观层面制定了合理战略引导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关于国有企业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的指导意见》规定,2019年起,国有企业不再以任何方式为职工家属区“三供一业”承担相关费用,直接促成国有煤炭企业回归企业本质,将属于城市的基本职能交还城市。而更多相关政策及配套政策,仍期待出台落地。
18155494627 :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是试炼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