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教学平台,您是第686415位访客
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资讯

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矿井生产实际

分享

分享到:

    发表于:2022-04-27  浏览量: 598  来源: 中国煤炭报 作者:徐清
摘要: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矿井生产实际

从一个研究方向到成为立项项目,再到项目后续的落地实施,作为技术研究人员,杨俊彩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坚信技术研究的工作价值,坚持让技术创新真正服务于矿井生产实际。

“督促煤矿企业严格落实煤矸石排放、林地占用、土地复垦等环境保护有关规定,依法依规组织生产。积极推广煤矿充填开采先进经验,鼓励煤炭企业因地制宜应用煤矿充填开采技术。”2021年4月,神东煤炭集团生产管理部的杨俊彩在翻看国家能源局网站时,当时刚发布的《2021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不禁让他欣喜,这给他研究的煤矸石充填开采在神东的应用带来了更有利的政策条件。

杨俊彩身处机关10多年,早已习惯从集团大局出发思考、解决问题。针对煤矸石充填开采的研究,是他直面神东煤炭资源存量减少以及日益严格的环保要求,找出的一条突围之路。

随后,他又找到《煤矸石综合利用管理办法(2014年修订版)》《关于实施煤炭资源税改革的通知》(财税〔2014〕72号)等文件,结合自己掌握的神东矿井煤矸石产量数据以及专业背景,一项煤矸石充填开采的立项建议初步成熟。

关注煤炭有关科技期刊、浏览行业网站是杨俊彩在繁忙的日常工作外,为数不多的休闲爱好。如果把这些时间算上,一天24小时,他至少有12个小时用于煤矿生产事务性工作和学习。即使翻看微信朋友圈,他也大多被行业内的公众号和煤炭圈内朋友分享的相关文章所吸引。

10多年来,把时间和精力专注于一件事,大概是杨俊彩之所以成为神东煤炭集团劳动模范背后的支撑,也是他致力于解决掣肘神东发展难题的底气所在。

落实矸石充填开采,

爬坡过坎也得干成这个事

最近,杨俊彩重点跟踪落实的煤矸石充填项目在榆家梁煤矿即将进入施工阶段,这是神东煤炭集团在煤矸石充填开采方面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从一个研究方向到成为立项项目,再到项目后续的落地实施,杨俊彩付出的是以年为单位的时间与精力。

“条带胶结膏体充填的方式,是经过论证最适合榆家梁煤矿实际的充填方案。”杨俊彩说话间,眼神里有看得到的光芒。

“条带”“胶结”“膏体”,这些要素选择以及结合的方式,是杨俊彩结合榆家梁煤矿的实际,经过反复研究政策、分析基础资料、广泛学习调研以及经济论证后得出的结论。

“要辨别调研中对方讲的哪些是实情,逻辑上有没有问题,要结合企业情况考虑……”每一次调研,并非外人以为的看一看、转一转。其实,杨俊彩心里压着一块石头,直到一份自己满意的调研报告出炉,他才能卸下心头的重担。

对于榆家梁煤矿矸石充填开采,杨俊彩结合矿井边角资源现状、后续地面工业广场利用以及矸石就地利用问题,清晰论证了技术层面的问题。他还用一笔经济账,坚定了神东煤炭集团在榆家梁煤矿进行试验的决心,“煤柱回收的效率能从20%至30%,提升到90%,经济方面,在2016年煤价最低谷依然可以实现微利,还有产能置换优惠政策……”

“爬坡过坎也得干成这个事”,项目的落地实施远不止于技术研究这些事。例如,引入施工队伍就是他需要攻克的另一个难题,还涉及没有成熟的招标文件和合同文本等繁琐的流程以及制度问题。摸着石头过河,对于一心想干成事的杨俊彩来说,每一步都需钻研。

此时,杨俊彩也从立项通过时的满心欢喜变得倍感压力。“榆家梁煤矿矸石充填做成了,就是神东矸石处理的一个样板。”以集团的发展需求为导向,善于抓住问题,用创新思维解决问题,已经成为杨俊彩身上天然的“使命感”。

推广优化沿空留巷工艺,

坚信技术研究的工作价值

对于这种使命感,杨俊彩习惯于将其解读为“服务”。解答矿井的生产技术难题也是他“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

过去的一年,神东煤炭集团7个矿井17个综采工作面应用无煤柱开采成套技术,应用成效显著,多回收煤炭资源159万吨,创造经济效益3.18亿元。这些成绩的背后是杨俊彩这样的技术工作者大量心血的付出。

“新技术新工艺的推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推广中,杨俊彩也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柳塔煤矿是神东煤炭集团北部矿井首个成功应用无煤柱开采成套技术的矿井,而北部矿井是神东所属煤矿采场条件较差的矿井。

“当时,柳塔煤矿采掘接续紧张,但集团也没有多余的资源支持。”考虑到应用无煤柱开采成套技术可以缓解柳塔煤矿的采掘接续紧张局面,杨俊彩主张在柳塔煤矿推广沿空留巷工艺。

阻力随即而来,留巷成本高、员工劳动强度大、采场条件差……

作为技术研究人员,杨俊彩深知推广沿空留巷工艺可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好事,但是只有让新工艺真正适用于矿井生产实际,才能取信于人。

为了打消柳塔煤矿负责人的顾虑,杨俊彩不仅调剂来了最好的设备,还根据现场条件一次次优化留巷的方案及措施,并跟班在现场及时调整支护工艺。最终,沿空留巷工艺在柳塔煤矿成功应用。这一次尝试解决了柳塔煤矿生产接续任务紧张的现实问题,还提升了资源回收率。

在一次次的工艺优化中,杨俊彩更坚信技术研究的工作价值,也坚定了自己身处机关部门的履职路径。最近在锦界煤矿、柳塔煤矿、石圪台煤矿应用的沿空留巷单元支架滞后支护工艺,已经算是该工艺优化的4.0版,这项工艺替代了传统的“一梁四柱”滞后支护工艺,解决了单体钢梁使用量大、人工搬运劳动强度高、支护效果差等问题。

“每个沿空留巷工作面,单班支护用工由4人减少至2人,一个月下来可节约人工成本近6万元。下一年度要在更大范围内推广沿空留巷工艺。”对于逐渐成熟的留巷技术,杨俊彩信心更足了。

在繁忙的工作中,杨俊彩也有自己的节奏。每一次创新突破后,他都习惯于总结。10多年来,他先后在《煤炭科学技术》《煤炭工程》《中国煤炭》等核心期刊上发表科技论文10篇,向业界宣传神东在技术领域的突破,为行业提供有价值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