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教学平台,您是第684869位访客
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资讯

在协调发展中打造核心竞争力

分享

分享到:

    发表于:2022-10-13  浏览量: 403  来源: 中国煤炭网 作者:沈亚东
摘要:在协调发展中打造核心竞争力

“富煤贫油少气是我国的国情,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实现‘双碳’目标,必须立足国情,坚持稳中求进、逐步实现,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搞运动式‘降碳’、踩‘急刹车’。不能把手里吃饭的家伙先扔了,结果新的吃饭家伙还没拿到手,这不行。”今年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的重要讲话,为能源行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国家能源集团拥有煤炭、电力、运输、化工等全产业链业务,是承担能源保供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的中央骨干能源央企,在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集团公司在新的形势任务下,依托“煤电路港航化”一体化核心优势,协调推进产业一体化协同、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协同、专业服务与主业协同,能源供应压舱石和能源革命排头兵作用持续提升。

一体化产业链协同   能源保供作用持续凸显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煤电是我国主要的电力来源之一。国家能源集团以煤炭保能源安全,以煤电保电力安全,依托“煤电路港航化”全产业链一体化运营优势,不断提升煤炭生产、购销、运输、发电全链条的效率和效能,为国家经济发展供应能源。

为进一步提高一体化协同运营效率,国家能源集团按照“大煤矿、大运输、大电厂、大协同”全局“一盘棋”的思维方式,创建优化生产运营综合指数体系,构建集成化、平台化、透明化、高效化的一体化运营管控新模式,实现了煤炭产、运、销、储、用各环节环环相扣、相融共促的生产运营格局,走出一条深化煤电联营、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的新路径。

2021年6月,国家能源集团生产运营协同调度系统投入使用,实现了煤电路港航化各产业,集团总部、54家子分公司及所属全部三级生产单位全覆盖,贯通了原有的16个生产运营协同调度信息系统,打造出“一体化集中管控、智能化高效协同、可视化高度融合”的独具特色的工业互联网运营平台,支持集团安全保供的周期性和即时性调控,实现调度指挥由“条块分割”向“联合集中”转变,运营决策由“经验主导”向“模型驱动”转变,统计分析由“人工找数据”向“智慧分析”转变,成为集团能源保供的有力载体,在集团“战略+运营”管控要求落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国家能源集团生产运营协同调度系统     李俊 摄

集团公司全力保证煤炭安全高效稳产增产,煤源稳定持续可靠。一方面,合理编制自产煤生产计划,各生产单位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克服较长期高位生产、接续紧张的困难,深入挖潜提效,保持稳产高产。另一方面,创新组织方式,千方百计克服煤价高企带来的坑口港口价格倒挂困难,强化与供煤商沟通对接和兑现考核,最大化争取外购煤资源兑现。2021年四季度以来,自产煤月均产量保持在5000万吨峰值水平。2021年在艰难形势下实现了外购煤量同比增加,对稳定市场资源,加大市场供应力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国家能源集团不断深化煤电协同,煤炭直供配送覆盖面近70%,通过煤电深度协同,确保用能紧张期煤电机组开得起、顶得上、稳得住。同时,充分发挥自有电厂区域蓄水池、调节器作用,在煤炭市场需求下滑时期多存煤,煤炭紧张时期,科学把握供煤结构,合理降低自有电厂库存。

路港航运输体系是联接国家能源集团一体化运营的“生命线”。集团公司不断完善运输体系,增强集疏运能力,优化运输组织,加快车辆周转,最大化释放运输能力,加大与国铁的沟通协调力度,合理安排运输任务,保证煤炭“产得出、收得上、运得出”。2021年,集团公司通过全产业链联合调度、增加万吨列车数量等措施,自有铁路运输周时压缩0.2天,黄骅港卸车、装船效率分别提高1.8和5.3个百分点,一体化出区调运量创下日均106万吨新高位,船舶运输量首次突破两亿吨。

与此同时,国家能源集团重组整合铁路板块生产单位,加快运煤专线、装车站建设,完善路网“毛细血管”,扩大对核心矿区煤炭资源的装运优势。积极打通运输瓶颈,建设开通黄大铁路,缓解了黄骅港和天津煤码头吞吐压力,更好促进冀东沿海、鲁北地区经济发展。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能源供应形势,集团公司大力推进煤炭清洁转化利用,不断延链、补链、强链,先后建成鄂尔多斯108万吨/年煤直接液化项目、包头60万吨/年煤制烯烃(MTO)项目、宁煤400万吨/年煤间接液化项目等国家级示范工程,榆林化工世界首套5万吨/年煤制聚乙醇酸(PGA)可降解材料示范项目建成投产,全力推进榆林、宁东、鄂尔多斯、哈密、包头、内蒙古焦化6个煤化工基地规划布局,实现了煤炭向油品、化工品转化,提高了煤化工产业抗市场风险能力,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了重要的战略储备。

今年8月份,全国经历历史罕见的极端天气,长江流域出现大范围高温伏旱天气,21个省级电网负荷创历史新高。国家能源集团全面履行能源保供职责使命,以决战决胜姿态开足马力生产,煤电机组稳发满发,铁路港口航运高效运营,8月份日发电量首次并连续4天突破40亿度,月发电量历史首次达到1200亿度水平,火电燃煤供应量历史性突破5000万吨,通过跨区高效协同与统一调配资源相结合,实现了疆煤入川渝,西延南线为贵州能源保供增加了新运力,在能源保供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江苏泰州电厂员工指挥装卸航运机组燃煤     李俊 摄

2021年,集团公司煤炭产量5.7亿吨,煤炭销量7.7亿吨,发电量1.1万亿千瓦时,和集团重组之初的2017年相比,煤炭产量在已经连续多年高位运行、接续紧张的情况下增加了约6000万吨,煤炭销量增长1.2亿吨,发电量增长超2000亿千瓦时,能源供应压舱石作用更加凸显。

常规能源与新能源协同     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加快

国家能源集团全面贯彻落实“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和“双碳”目标,加快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清洁能源规模化、能源布局集约化。在按照区域用能需求布局一批清洁高效煤电的同时,全力推动清洁能源规模化发展,积极开发风电、光伏、大中型水电、抽水蓄能项目,布局储能、氢能、氨能等新兴产业。

利用西北区域风电、光伏与煤炭资源丰富的特点,国家能源集团积极在西部和北部地区推进“风光火储”基地建设。在国家首批以沙漠、戈壁、荒漠为主体的风光大基地项目中取得1390万千瓦开发容量,并牵头开发宁夏腾格里1300万千瓦、甘肃巴丹吉林1100万千瓦大基地项目。

国家能源集团陕西锦界公司是典型的煤电一体化企业,拥有372万千瓦的火电装机和核定产能1800万吨/年的配套煤矿,是国家“西电东送”北通道项目的重要启动电源点。公司建成15万吨/年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示范项目,是国内目前已投运最大规模燃煤电厂CCUS项目,在国家首批“沙荒戈”重点地区基地项目神府—河北南网输电通道中,取得140万千瓦风光项目建设指标,初步构建起“煤矿+煤电+CCUS+新能源”的发展模式。

在西南地区和西部水源地,国家能源集团着力打造千万千瓦级“风光水储”“水光蓄储”综合能源基地。

位于西南地区的大渡河公司在运水电装机容量超过1100万千瓦,近年来积极拓展流域水风光一体化清洁能源项目开发,成功取得瀑布沟百万千瓦水风光互补项目,提前锁定超过1000万千瓦光伏资源,公司由单一水电生产企业向水风光一体化综合性能源企业转变。

青海玛尔挡水电站是国家实施“西电东送”和“青电入豫”的骨干电源点,也是国家能源集团打造“水光蓄储”千万千瓦级一体化清洁能源示范基地的核心工程。

在推进“风光火储”“风光水储”综合能源大基地开发的同时,国家能源集团依托现有产业项目,在煤矿沉陷区、铁路沿线、火电厂区、水库水面等地协同发展各类光伏项目。其中,布尔台实践创新基地是神东矿区集中连片采煤沉陷区,建有50万千瓦光伏绿色矿山示范基地。浙江公司北仑电厂建成厂内8.53万千瓦装机容量的光伏电站,是目前浙江省省内最大光伏电站。龙源电力浙江温岭10万千瓦潮光互补智能光伏发电项目全容量并网发电,开创了光伏与潮汐协调发电的新能源综合运用新模式。到今年8月底,集团光伏装机容量是2017年底的7.5倍,实现了快速发展。

神东布尔台生态+光伏“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     刘娜 摄

国家能源集团牵头组建“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研发可再生能源制氢和加氢站关键技术与装备,依托国家科技项目,建成张家口万全综合加氢站,服务冬奥;建成我国首个35MPa/70MPa双模式的江苏如皋商业加氢站。同时,加快推进绿氢与常规能源协同发展,在新疆哈密煤油化新能源新材料等大基地项目中,通过绿电—绿氢—储氢—储能—煤化工一体化新模式,实现煤化工项目的源头减碳。

龙源电力浙江温岭100兆瓦潮光互补光伏电站     刘运武 摄

专业服务与主业协同     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随着煤炭、火电、水电、运输、化工、新能源等硬核产业的快速发展,国家能源集团各类专业服务公司与之同步配套发展,按照“一个专业门类、一家公司运营、一个标准管理”原则,重组与新建了一批专业服务公司,加快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和现代产业链“链长”,协同集团煤炭、电力、运输、化工等主体产业高质量发展。

国家能源集团加快金融产业改革步伐,重组财务公司和资本控股公司,加快财务数智化转型,大力推动产融结合,增强金融板块服务主业、支撑发展战略的能力。

财务公司充分发挥集团资金归集、结算、监控、服务平台作用,通过加强资金集中、内部融通,提高全集团资金使用效率。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信贷规模突破1200亿元,为能源保供提供资金支持635亿元,为新能源建设提供绿色贷款270亿元,切实降低客户财务成本。2022年6月末,集团全口径资金归集率达到92%,综合融资成本率较年初降低0.11个百分点。资本控股公司充分发挥金融产业投资与管理平台作用,不断深化产融结合、融融协同,助力集团绿色低碳转型。截至2022年6月底,旗下的国能绿色低碳发展投资基金完成50.21万千瓦新能源项目投放,所属融资租赁公司业务规模突破330亿元,直租业务占比提升至25%,市场评级 AAA。

国华投资公司作为新能源开发专业公司,以产业基金作为发展引擎,通过产业基金助力海上风电、陆上风电、抽蓄项目等新能源开发,同时围绕主业开展氢能等新业态孵化,打造“风光氢融一体化”模式。近年来获取超过220万千瓦风电资源,签约山西百万千瓦抽蓄项目,投资220万千瓦新能源项目,股权投资1.68亿元,实现股权增值2.28亿元。培育出氢能与综合智慧能源两个增长极,具备了提供“风光氢融”整体化能源解决方案的能力。

围绕服务主业,国家能源集团不断完善投资决策、项目管理、物资管理等各类专业化服务,构建基于电商平台的招标网、国能e购、煤炭电商、售电电商等生态化平台,推动集团公司进一步规范运营、上下游协同。

国家能源集团技术经济研究院从战略性、区域性、一体化、经济性多维度综合分析,利用信息化、智慧化手段,为项目投资提供专业决策依据。

立足实现集约化采购和物资全生命周期管理,打造更加稳定可靠、现代智慧供应链,对物资公司进行专业化重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数字货币等先进技术,建立起标准统一、资源共享、产业协同、深度合作的供应链协同管控模式。国能e购平台业务服务范围覆盖煤炭、电力、运输、化工等能源全产业链业务板块,服务于1800余家集团内外部用户、25.8万家供应商,形成采购商、运营商、供应商、物流商、金融行业、公信方等多方参与的综合性社会化协同协作生态圈。依托源头直采、主渠道供应模式,在保证质量的同时使价格保持在合理区间,集团公司物资采购总体用时缩短20%以上。为了支持新能源建设,创新实施“基建集采+商城铺货”模式,全力保障光伏产品供应,光伏产品年采购金额突破100亿元,采购成本平均降幅达8%。“国能e拍”实现废旧物资循环利用,“闲置物资调剂专区”实现物资价值再造,为集团物资的处置和调剂打开了通道。

立足打造专业项目管理平台,建设“高质量、高速度、低成本”优质工程,组建成立电力工程公司,对集团电力建设项目实施统一规范管理。公司成立以来,已建成胜利电厂、上海庙一期等火电项目332万千瓦,新能源项目150万千瓦,管理和承揽在建项目共12个,总规模达到757万千瓦,覆盖集团系统内多个二级公司。

国电电力上海庙公司4台100万千瓦超超临界间接空冷火电机组项目     苏杭 摄

随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与逐步完善,集团公司持续健全完善碳排放和碳交易工作体系,主动参与市场建设,强化碳资产管理。共享服务公司和龙源碳资产公司、大渡河新能源公司为集团火电企业提供全流程、专业化碳交易服务,采用集团内部配额调剂和采购内部CCER用于抵销履约等方式,积极开展碳金融业务创新,有效降低集团履约成本。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国家能源集团立足新发展阶段,推进企业经营管理、能源保供、绿色转型等项工作协调发展,全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更好担当央企使命,助力能源强国建设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