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教学平台,您是第685240位访客
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资讯

散文 | 来自地层深处的光和热

分享

分享到:

    发表于:2024-05-20  浏览量: 458  来源: 徐矿传媒
摘要:散文 | 来自地层深处的光和热

image.png

在全集团上下众志成城建设业兴家旺现代化新徐矿的火热实践中,“徐矿杯”第八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获奖作家及国内知名作家走进百年徐矿进行采风创作,下矿井、走一线、访工人,寻找创作灵感,挖掘文学素材,现场感受百年徐矿厚重历史、五年奋进成就和七年历史性蝶变。

作家将在徐矿发掘的“文化矿藏”书写成文,努力讲好徐矿好故事,传播徐矿正能量。

今日为大家推荐《新民晚报》高级记者朱全弟的作品《来自地层深处的光和热》,作品于2024年4月24日刊载于《文汇报》。

来自地层深处的光和热

朱全弟 / 作

去年深秋的一天,两辆面包车穿越徐州市区,走高架,上高速,一路行驶,来到位于徐州沛县的张双楼煤矿。直到车子在矿工业广场上停下,我们这些“走进徐矿”采风的作家也没有看见高高垒起的煤堆和矸石山,映入眼帘的只有几幢漂亮高耸的办公楼以及花园般的矿区。

 扪心而问,我对煤矿知多少?一无所知还不是最错,下到负500米的矿井才幡然醒悟:更错的是对煤和煤矿的来自负面消息形成的认知误区。

image.png

2023年11月9日上午,来自北京、上海以及全国各地的作家们被安排去张双楼煤矿采风。

下矿是很有仪式感的。那是安全生产必须做到的程序,也是对每一位下矿工作者的护佑。我们被引领到来宾更衣室,从里到外的衣服都要脱掉,穿上全棉的棉毛衫裤,还有工作服外套、棉背心、高筒靴,全副(棉)武装,手机之类更不能带下矿井。一旁的师傅解释说,主要是防止静电产生。之后,戴上安全帽,把矿灯、自救器用皮带系在腰间,这时候才算把下井前的准备工作做好。每个人的矿灯上都有一个定位仪,下井后,无论你走到哪里,电脑里都会有一个光点闪烁。什么时刻你在什么位置,一目了然,精准定位。

image.png

下矿井之前,每个人可以免费领取一个鸡蛋、一块蛋糕,以防工人下井因为没吃早饭或者吃了但是营养不够而导致缺糖的隐患。经过安检口,我们有些紧张,但更多的是好奇,与电梯功能一样的罐笼装满了挤在一起的作家们。此前,早已有人告知我,现在下矿井是非常安全的,你们来与不来都一样,我们平时每天连罐笼的每一根钢丝绳都要检查,绝对保证安全。我们还被提醒,万一有耳朵不适可以张开嘴巴深呼吸,事实上,那些过度的异样感觉并没有发生。

罐笼下行的速度是每秒钟9米,一直下到负500米的深处。我们依次从罐笼里走出去,眼前顿时豁然开朗,这就是矿井吗?中间高旷,四壁宽

image.png

当然,我们离真正的采掘现场,还有一小时的矿井人行车的里程,人多,路远,矿上不便安排,然而,下煤矿未能抵达采煤前沿阵地,终究也是遗憾。所幸同行的煤矿系统的作家中,很多人是从矿工做起一步步到今天完成角色转换的,他们在参观过程中讲述了当年下井的艰辛。川煤集团做过采煤工后来当了党委书记的萧习华说,有的煤矿是从下面往上挖的,煤块掉下来,一块一块采集收拢,因为空间小,人只能在缝隙里一点点往前挤钻,瘦小的人才行,胖人还过不去。那时腰间的自救器因为体积较大,要挪到后背,不能横着,否则影响人的匍匐前行。还有人说,最好的煤层是4米,人躺在地下,握住手持式冲击钻,煤块在头顶上和眼面前纷纷坠落,进入浅,效益高,成本低。

地下坑道式的矿井走了一圈,也没见到一块煤,甚至连煤的粉尘都没有吮吸到,这是另一种欲望的缺失。我提了一个问题:现在煤矿工人没有得矽肺了吧?回答那是岩石粉碎后的粉末吸入导致的,煤矿现在没有这种情况。

image.png

 我走在参观队伍的最后,差不多要结束时,看见中国应急报记者、作家胥得意正用摄像镜头采访刘庆邦老师,我赶紧过去旁听。煤矿工人出身的著名作家刘庆邦老师说,自己每次到煤矿都要下井,这是情节。有一次下煤矿,有人不敢下,但是看见他这么一个年龄的老者也无所畏惧敢下,当时《收获》杂志程永新以及赵本夫、肖克凡等作家也就跟着一起下矿井了。

我今身临其境,耳闻目睹,过去想象中风镐下的尘土飞扬,以及塌方渗水的威胁,一扫而光。在如同地铁隧道一样宽敞的井下,我想闻一闻煤的原味竟不可得!一个崭新的现代化高科技的智能化示范煤矿,在我眼前横空出世。

image.png

这时,一个机器人也在变电所的硐室里来回巡检来到了我们身旁,犹如舞台情景剧一样却是自然而然不请自来的“道具”,仿佛也在默不作声但是佐证着“煤矿已经进入一个翻天覆地的新时代”。

升井上来后,我们穿过一条走廊,来到张双楼煤矿的职工营养餐厅,我们也体验了矿工每天升井后可以吃一块精美蛋糕的待遇。之后,我们回到更衣室。脱下沉重的安全帽,解开宽厚的皮带,进入淋浴室,此前有一块蛋糕的衬垫,再享受冲澡的快意。我惊讶于自己作为“贵宾”而体验到了下井工人的日常待遇。

image.png

未到采掘现场的遗憾,我们也在智能化调度指挥中心得到了弥补,通过大屏幕看到了井下生产实时监控的画面:一台全自动的采煤机,贴着煤壁向前缓缓推进,脱落的煤块煤屑掉落被下面的运送皮带候个正着,然后源源不断地被全部运往井上的煤仓。工作人员介绍说,整个生产现场,只有五个工人在井下,基本上全部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

我悠然想象着,上世纪那些下井的煤矿工人,要艰难地走过坑道甚至是爬到挖煤的现场,抚今追昔,感慨万分。

有一句话叫物是人非,而今却“人是物非”,硬件和环境都已改变,作为新一代煤矿人,何其幸也!

机械化大举运用之时,也是生产一线工人下岗之日?非也!徐矿集团喊出了“企业关井不走人”的铿锵口号,温暖我心,感同身受。

从细节看大局,徐矿是开明睿智的,产煤依靠人,善待和保障职工的生活为重中之重,也是企业发展生产的根本目的。


image.png

然而,不说国内,就是放眼全球,资源枯竭型企业顺其自然只能关闭。不过,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的徐矿集团在先后关闭徐州地区6对矿井,2万多名矿工面临失业的严峻态势下,明确向自己的职工和社会以及政府承诺:坚决不把人员推向社会、不把包袱推给地方、不把责任推给政府。

 具有140多年历史,徐矿集团,他们内心深处也有一股炽热的地热,那就是对生产一线职工的真情。我从国企来,早离工厂去,来到徐矿采风意外享受到了浓郁优渥的工人待遇,喜出望外。徐矿“坚持以人为本,满眼都是人才”的理念,形成了人人是人才,人人可成才,人人能成才的大格局。在这个大背景下,近万名员工在省外境外走上了外包服务的新岗位,其项目有20多个。如与孟加拉国合作托管了该国唯一的一座煤矿——巴拉普库利亚煤矿,后来又签订了2.6亿美元的第三期合同。徐矿集团取得了服务外包年创收20多亿元、创利近3亿元的骄人业绩,员工不仅自己养活了自己,还为企业打响了品牌,创造了效益。值得称道的是徐矿集团把人员包袱变成为一支特色产业创收财富的生力军,他们的技术和管理优势在异国他乡大展身手,助推徐矿集团国际化再立新功。

截至2023年4月国家能源局统计:全国能源生产总量达47.5亿吨标准煤左右。中国至少有几百万煤矿工人,为我们国家在地球深处挖掘采煤,给我们给世界送来了光和热。

就凭此,他们永远值得尊敬和善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