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煤炭行业技能大师教学平台,您是第702004位访客
当前位置 : 首页 / 行业资讯

【主流媒体看淮河能源】淮河能源一案例入选全国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分享

分享到:

    发表于:2024-11-04  浏览量: 389  来源: 淮河能源
摘要:【主流媒体看淮河能源】淮河能源一案例入选全国首批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近日,2024(第二十六届)中国国际矿业大会在天津召开,会议发布全国首批15个生产矿山生态修复典型案例,淮河能源控股集团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入选,也是安徽省唯一入选案例。案例公布后,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煤炭报》、安徽经济网、中安在线等多家主流媒体对集团公司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进行报道。

报道指出,本次公布的案例是矿山企业积极探索、深入开展生态修复实践的缩影,涉及不同企业、不同矿种、各类开采方式,覆盖全国不同区域。案例生动展示了生产矿山在推进矿区生态修复工作中保护优先、源头防控,统筹规划、科学实施,科技引领、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先进做法和工作成效。

淮南矿区属多煤层重复开采,稳沉时间长,可采煤层6至9层,累计采厚达30米,最大沉陷深度达22米,累计形成沉陷区41.15万亩。煤炭开采形成的沉陷区具有“下沉深度大、沉陷范围广、稳沉时间长、地下水位浅、积水占比高”等特点,治理难度大。

近年来,淮河能源控股集团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推进采煤沉陷区治理。按照“三色图引领”“三规划融合”“三类型治理”的工作思路,合理统筹能源安全与粮食安全、工业与农业、当期与长远、政府与企业、城市与乡村、关闭矿井与生产矿井等各方面关系,加强系统性、立体式、资源化综合治理实践探索,形成了永久安全区根本性治理、10年及以上稳沉区系统性治理、10年以下非稳沉区动态治理的全生命周期治理新路径。

针对10年以下非稳沉区,淮河能源集团坚持“三色图”引领,将动态维护作为治理修复主要手段,恢复土地可供利用状态。在深部积水区发展光伏,在浅部积水区试种浮床水稻,未积水区进行动态恢复,落实国家新能源发展规划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部署,形成了立体化系统修复利用模式。

对于10年及以上阶段稳沉区,坚持“三规划融合”,因时因地制宜,合理统筹修复利用与乡村环境品质提升。根据采场接替规划、沉陷治理规划与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阶段稳沉周期与设施服务年限,综合实施道路硬化、岸基复绿、土地复垦及景观建设,改善生产生活环境。

针对全部稳沉的永久安全区,坚持“三类型治理”,实现有机融入城镇开发空间和农业发展空间,形成区域发展的新亮点和增长点。对于城市规划范围内的沉陷区,发展文化旅游,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空间。对于城乡结合部,加强设施修复与景观提升,延伸城市辐射范围。对于远离城镇的区域,开展基础设施维护与土地整治,恢复土地正常耕种功能。

自2009年以来,淮河能源集团累计投入184亿元,搬迁了381个自然村7.69万户,补偿厂站等设施2010家,实施沉陷治理工程847项。企业承担的8.22万亩稳沉区已治理7.4万亩,治理率达90%。打造了春申湖、凤栖湖等6个生态公园,恢复了近10万亩可耕种土地,并在采煤沉陷区建成装机60万千瓦的水面光伏发电项目。企业绿色矿山创建率达到91%,先后荣获国家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中华环境友好型煤炭企业、东部高潜水位采煤沉陷地生态修复先锋单位等荣誉称号。(淮河能源报记者)